這個工程投資預計超4萬億,提出至今爭議不斷,真的能實施嗎?
從古至今不少人類的發源地或者是經濟發達的區域,基本都圍繞著水源,因此一個國家的水資源分布是一件關乎民生的重大事件,是這個國家的戰略性資源,至關重要。關于缺水這個標簽,可能我們第一個會想到的就是非洲,印象中總是一片黃沙和干裂的土地,在很多地方甚至挖到地下40米都無法找到水源。因此,水資源在非洲異常珍貴。但其實我國也是一個極度干旱缺水的國家,我國的淡水資源占了全球水資源的6%,但是由于人口基數龐大,人均水資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據2017年的數據顯示,我國的缺水城市占到了全國城市總數的三分之二,嚴重缺水城市甚至達到了150個。國家不得不在水資源重復利用、污水處理等方面尋求解決辦法,更提出了海綿城市建設的想法,以解決我國嚴重缺水問題。
而關于解決我國水資源分布不均衡的問題,在毛主席時代,他就曾提出了南水北調的想法,而這個想法從最開始的1952年提出到2002年最終正式開工建設,整整耗費了半個世紀。而從開工建設到2014年全面建成,又花費了12年的時間,工程總投資達到了2500多億。這個工程真正的民生工程,截止至2月5日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已累計調水600立方米,緩解了沿線42座中大城市的用水緊缺問題。
但其實西北才是我國最干旱的地區,他擁有的國土面積是占全國總面積的44%,但年均水資源總量僅只有8%,就導致了西北出現了嚴重的生態危機、土地荒漠。因此,在2017年時就有數十位的專家為解決西北地區干旱問題,聯名提出了紅旗河調水工程。該調水工程以雅魯藏布江的大拐彎處為起點,采用高層逐漸降低的全程自流方式調水,中途經過河西走廊,以紅延河、漠北河、春風河為主要支線,一路延伸至東疆的吐哈盆地、南疆的和田、喀什。
不過,該工程由提出至今對于它的可信性一直都是爭議不斷,主要爭議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地勢影響工程實施難度
紅旗河調水工程主線長度達6188km, 與亞洲第一長河——長江的長度非常接近。從地圖上可以看到紅旗河工程所規劃的路線正在于我國第一、第二階梯的邊緣,中途還需跨過橫斷山脈、秦嶺,更別說那些不計其數的小河流、小山脈。沿線經過的地勢狀況復雜,穿山、建隧、過河、架橋是不可避免的,工程跨度大,不同區域的施工狀況各不相同。目前我們所擁有的技術手段能不能解決這些出現的問題?工程施工實施方案是否科學可行?這些答案都是未知。
二、工程沿線地質災害頻發
前面講到紅旗河工程由于地勢的影響,免不了要穿山過河,而該工程沿線同樣會經過地震帶以及地勢的邊緣,例如龍門山地震帶、四川盆地邊緣到六盤山以西區域、橫斷山脈等構造復雜、災害頻發的地方。一旦遇上災害發生,這些為了穿山過河而建造的設施必將毀于一旦。
三、工程所涉及的國際關系
或許你會奇怪,這一條河流為什么會扯上國際關系呢?紅旗河工程沿線會經過雅魯藏布江、怒江、瀾滄江,這些河流都是國際河流,在流經數個國家后才會通向海洋,這也涉及到了印度、緬甸、孟加拉國、老撾、越南、泰國、柬埔寨等國家的利益。河流的下游國家擔心上游國家大規模調水會損壞自己國家的利益,也是情有可原。因此,該項目建造時就必須充分考慮國際層面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