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建筑行業的這些事件,暴露了舉步維艱的建筑企業!!
2022年防疫全面開放,這也意味著某一方面的疫情結束。在疫情爆發的這三年里,各行各業都在反復遭受影響。中國仍然面臨著“需求不足、供給沖擊、預期轉弱”的經濟壓力,與此同時外部的危機仍在不斷增加,不少企業在這樣一個大環境之下,走到了窮途末路。大浪淘沙之下,淘剩一些較為優質的企業,同樣也是舉步維艱。在整體經濟都較為困難的情況之下,建筑行業同樣不能例外,2022年業內都不得不提到“寒冬”、“艱難”等字眼。
在投資方面,創投市場的建筑科技項目融資情況較為冷清,投資熱度甚至不及去年的五分之一。市場規模增速進入了低增長時代,“土地財政”等傳統融資模式收緊,風險也進而傳遞給了一些施工、地產企業。另一方面,市場競爭愈加激烈,一些地方出臺保護機制,導致市場出現了非良性的發展現狀,近幾年的建企利潤率更是跌破了3%。
建筑行業想告別野蠻粗獷發展時代,向精細化發展轉變。國家的十四五規劃和十四五建筑業發展規劃,為建筑行業指明了未來發展變革的方向,要走集約式發展新路。房地產企業有不少開始進行業務組織輕資產的變革,代建業務在這一影響之下得到了快速的發展。而有不少建筑行業的頭部企業,大型的建企、設計院開始配備了基本的數字化團隊或者是數科公司,望能在數字化發展方面尋找到突破口,完成企業變革,在大浪淘沙中活下去。
在過去的2022年度建筑行業發生了哪一些有重大影響的新聞?它又反映出了哪一些建筑行業真實的發展現狀呢?
一、建筑行業首個碳排放強制性指標,將引起一場建筑行業財富分配
2022年4月1日國家發布了《建筑節能與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規范》,這是首個強制性的碳排放指標,甚至在一開始推出便上升為了戰略手段,讓建筑行業更加積極地進行轉型。目前低碳建筑正處于風口,建筑脫碳和能效在投資戰略中的占比逐漸增加。于此同時不斷衍生出了碳檢測、碳量化等賽道,對于不少企業來說,政策利好之下的政府補貼、低息貸款也是香餑餑。對于減碳在不同項目場景的研究與應用,也產生了知識產權的版權費。另一方面,綠色可持續的材料以及綠色建材同樣受到了不少關注。
二、南通建筑業巨頭相繼破產,轉變運營模式,開拓新興業務尤為關鍵
人們常說中國建筑看江蘇,江蘇建筑看南通。但時至今日,南通建筑蘇中建設申請破產重整,南通一建破產清算,南通三建債務重組、南通六建破產拍賣,南通二建稱目前到期未清償債務累計1.16億元。南通建筑業可以說已是千瘡百孔,房地產企業暴雷,資金壓力下行。而建筑行業大部分項目都需要施工方墊資建設,施工企業承擔風險加大,上游企業暴雷,下游企業扛不住成了背鍋俠。南通建筑轟然倒塌,其面臨的困境同樣也是中國傳統建筑行業所面臨的困境。南通六建破產重整是大型建筑企業化解債務危機的開拓性嘗試,對中國建筑行業其到了積極的示范作用。對于建筑企業來說,改變傳統的運營模式,嘗試著走出“舒適圈”迫在眉睫。
三、智能建造試點城市實施,以點帶面改革發展
智能建造試點城市主要是為了促進數字經濟與建筑行業的深度融合,以高新科技手段為支撐,解決建筑行業勞動力緊缺、能源消耗大、生產方式粗獷等問題,打造新行業模式、新行業狀態。這一試點的實施涉及到了新產業賽道的發展、企業培育、示范工程建設、數字化監管機制的搭建、人才培育等問題,或將為建筑行業帶來巨大的投資需求,帶來全新的經濟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