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造價行業那些事!
為什么造價咨詢公司的收入低?
很多人都吐槽造價咨詢公司收入低,讓小編來總結一下大概兩個原因:
第一,菜鳥階段,工作年限在三年以內。工資一般都不會太高,3-5W很正常。項目大小、技術和經驗都跟工資息息相關。很多新人前兩年就是一個算量員,主要要求把軟件用熟,把計量規范使用準確。拿著底薪,加算量的一點提成,提成中部分還得給帶你的師傅,一般公司算量提成很少,清單編制才是拿大頭,而算量是真真實實廉價勞動力,賺辛苦錢。雖然算量耗時長還費腦,但是整個造價活動中它并不算有技術含量的工作。
第二種情況,因各種原因,拿不到大項目。這時候你可能工作3年以上,甚至是5年。但是在技術經驗、與人溝通的能力、資歷硬件上面還有缺陷,只能拿一些收費少、或者是走過場出報告的、別人項目負責人挑剩下的項目。有的簡單金額小就不說了,有的金額小還復雜,費力不討好。時間耗了,提成卻只有個基本收費。別人做項目,可是一個項目一個月提成20000,還拿大頭。而你一個項目提成1000,一個月即使做3個,也只有那么點,差距就出現了。
工程造價這個行業為什么都說難熬,相信社會上太多的人把工程行業妖魔化了,在大學里面屬于勸退專業的范疇,因為畢業后是所能選的職業算是夕陽產業,苦逼行業,但工程行業就是客觀存在,而且在社會上以壓倒性的數量優勢俯視其他行業,這也跟我國國情所處的發展階段離不開干系,身處工程造價行業,小編盡量以理性客觀的態度去評價判斷,不過分貶低,更不會盲目夸贊,不做判斷,只分享體驗。
這里小編把施工單位的工程造價的工作分為幾個階段,咱們先說第一個階段,工作前三年,溯洄從之,道阻且長,畢業前三年剛從象牙塔走出來,結束漫漫求學路,開始職場生涯,一切都是陌生而艱難的,特別是當你選擇了工程行業,工作環境就注定不好。
第二階段就是成為預算員,先從圖紙算量開始,一根一根翻樣計算鋼筋,一層一層計算混凝土模板,砌體工程量跟勞務隊伍一點一點扣已完工程量,辦理進度結算,然后又是計價學習清單定額學,看清單套項組價學,做成本分析,分析收入,計劃成本,實際成本的差異,分析原因。
第三階段就是預算員技術員,不過以上所說的不過是九牛一毛。因為當預算員確實很忙,有時還要熬夜打混凝土,更多的是體力上的考驗,預算員技術員就是精神上的考驗,預算員就是算不完的量,技術員編不完的方案。這個階段很苦,跟大學時候完全是兩碼事,有很多人因為忍受不了這種落差選擇轉行,或者回去讀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無所謂正確與否,只要選擇適合自己的就行,小編倒反而覺得能及時認清自己,果斷做出選擇的人都很有魄力和勇氣,你并不能夠在施工企業一步一步慢慢打拼的人,就怕猶豫不決,一會想堅持,一會兒又想轉行,一會兒又想考研,猶豫不決在任何情況下都沒有用。
造價工程師的五條成長路徑,你認為你能走的是哪條?
1.全過程工程總咨詢師:對全過程工程咨詢項目落地實施、造價合約協同管控、項目管理風險管控等,深入理解和應用,是當下咨詢行業稀缺的復合型專業技術人員。
2.總承包商的成本管控管理:造價工程師的工作內容由投資管控轉變為成本管控
3.項目首席經濟學家:統籌規劃項目價值,交付項目價值,增值項目價值的能力優先
4.工程造價糾紛的調解專家:未來工程造價咨詢的重要服務內容是工程造價糾紛的訴訟解決路徑,尤其是爭議評審委員會和爭議裁決委員會的專家業務,特別強調工程造價+法律的業務能力
5.投資項目總會計師:策劃項目融資、投資計劃、投資使用和回收,降低資金使用成本,快速回收投資
不管走哪條路,造價行業也是基于國家政策的大環境之下謀求自身的發展空間,然而最近的國家政策官宣取消造價師的職業聲音非常大,發自靈魂的拷問:造價師以后會失業嗎?這是很多造價人都比較關心的一個話題,下面我們接著來聊聊。
一、能力決定去留。
如果造價師的能力止于算面積、體積這些簡單重復的工作,那么未來高速發展的計算軟件一定會取代造價人員。 如果造價人員還掌握了一些軟件很難取代的知識,比如精通清單定額,項目管理等等,就好比廣聯達的出現沒有讓之前手算工程量的造價人員丟掉飯碗,而是讓造價人員的工作更為方便快捷。因此,小編也是相信現在淘汰的是僅僅止步于只會計算工程量的造價人員。
二、提升個人能力值,打造核心競爭力。
算量不過是基礎,軟件只是減少工作強度,這樣會讓我們的工作不再僅僅局限于算量這一小部分,而是上升到對整個項目的全面接觸,比如項目管理、精通合同、全過程造價管理、施工工藝等。 換言之,就是低端的造價人員不需要那么多了,社會淘汰的也就是可以用機器替代的重復工作的工種。那么造價師的出路在哪里?我們要把大量精力從算量工作解放出來后,放到計價的工作上,造價的其他綜合管理工作上,這勢必要求我們必須提高自身專業素質,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不被淘汰,占有立足之地。
在社會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工程行業各個不同,業主要求種類繁多,外部因素更是千差萬別,造價數據不能一概而論,只有自己積累的數據才最適合自己。其實,只要用心,數據、指標就在你身邊,不斷積累自己的數據庫、指標庫。面對變革,積極轉換思想,緊隨行業發展,讓市場機制成為一把利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