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僑城大廈項目BIM綜合應用分析
一、項目采用BIM技術的原因
1、技術層面
項目工程體量大,建筑面積21.3萬平方米,結構形式為“帶斜撐巨柱框核心筒結構抗測力”體系,施工深化難度大;
對工程的質量要求高,技術處理難度大;
項目核心筒采用爬模施工,巨柱為爬模加懸挑腳手架施工,技術方案復雜,
2、管理層面
1)專業分包多,作業交叉面廣,工序穿插困難,施工過程設計變更多,總承包管理難度大,采用BIM技術提升總承包管理協調能力,加強項目信息化溝通,提升施工管理效率;
二、采用BIM技術應用
1、鋼筋與鋼結構節點深化設計:通過Revit建立鋼筋模型并整合鋼結構模型,發現七十余處鋼筋連接板,深化問題,BIM小組利用BIM軟件對此節點進行深化,在鋼梁的相應位置上增設連接板,并在工廠完成鋼構件的加工,避免了現場的加焊及開孔,確保了結構的穩定,縮短施工工期30余天。
2、施工措施深化設計:通過tekla建立動臂塔吊支撐架措施模型,并與土建和鋼結構模型復核,對動臂塔吊支撐架和支撐架的預埋你看看進行深化設計,并導出加工圖紙,便于在工廠加工制作。
3、總平面布置管理:工程施工場地狹小,場平布置困難,通過場地平面模型的建立,合理規劃各個施工階段 的平面布置,從而實現對現場場地資源的合理利用,提高資源使用效率,幫助項目完成各個施工階段目標;
4、動臂塔吊爬升模擬:通過BIM軟件模擬動臂塔吊爬升過程,發現3臺塔吊同步爬升需占用施工關鍵線路2天,通過模擬優化,先頂升筒內1280D塔吊,再爬升筒外塔吊,提高了塔吊的施工效率,確保了施工安全;
5、巨柱為雙向傾斜,最大傾斜角為7.1度,項目擬使用爬模施工,通過BIM技術進行可視化模擬,評估方案合理性并進行不斷完善,以確?,F場施工的進度及安全;
6、基坑支撐梁區域鋼構件數量多,且與支撐梁相互交錯,通過naviswork進行碰撞檢查,發現鋼構件與支撐梁有7處沖突,通過優化,避免了支撐梁與鋼結構的碰撞,保證了施工進度;
7、桁架層安裝演示
8、標準化族庫管理:在項目上建立標準化族庫,利用平臺,在平臺上建立項目文件夾,由項目BIM負責人篩選項目使用的族進行上傳
9、管線碰撞檢查:通過BIM系統碰撞檢測各個專業之間的碰撞,提前發現不同專業之間碰撞問題,確定優化方案,避免施工時出現返工,節省工期;
10、結合建筑結構模型,按照規范標準及現場施工要求,對管線進行深化,圖為B2層核心筒內側走廊優化對比圖
11、模型出圖:結合結構模型,精確定位預留孔洞,統計并導出預留預埋圖,方便土建專業進行空洞預留及埋件,加強與土建專業之間的相互協調;
12、三維技術交底:在現場布置觸摸顯示屏,將展示端與項目么有云連接,通過BIM動畫和模型為現場的施工方案交底,現場工長通過電子屏查閱云平臺中的工藝做法及三維技術演示動畫;
13、安全防護分析:運用Revit軟件輔助項目的安全管理,對臨邊洞口、施工電梯防護、高空作業等高危位置進行分析,并作出相應的安全措施;
14、智慧工地:項目采用指紋門禁系統,對勞務 工人進出現場實行實名登記并精確進出場時間,協助工程部對勞務隊伍的信息化管理,實現勞務工人管理信息的可追溯性管理
三、實施總結
1、BIM技術有助于打破各方的溝通壁壘;
隨著BIM技術在項目管理中的普及,讓交流從二維轉變到三維,文字轉為到模型,靜態轉變為動態,提升了信息傳遞的效率,讓各部門的溝通效率得到提升;
2、目前項目BIM技術主要在技術應用上相對成熟,其他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加強;
技術人員的BIM水平相對其它部門 具有一定優勢,但是BIM技術不能僅靠技術人員,還需要其他崗位人員共同努力,在這一點上,需要更有效的溝通與協作,才能有更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