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時代,我們要建造怎么的“平疫結合”醫院?
回顧人類過去漫長的發展歷程會發現這其中總是伴隨著傳染病的發展,鼠疫、霍亂、天花、流感、埃博拉,在不斷與傳染病斗爭的過程中,也見證這人類公共衛生的演進。2020年,一場從未出現過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直至今日。
身處后疫情時代的我們,是否思考過到底需要什么樣的醫院這個問題?在疫情發生后,一些醫院專為應急而生,比如火神山、雷神山。2020年的武漢,中建集團旗下中建三局率先投入兩山醫院的建造,中建旗下的另外十一家子企業陸陸續續馳援武漢,共同造就了中國速度。
疫情得到逐步控制后,人們對自家門口醫院、診所又有了新的期望,一旦下次疫情爆發時,他們又是否能頂得住呢?能否在緊急情況下快速切換抗疫模式?
14世紀時,歐洲黑死病瘋狂肆虐,地中海上的拉古薩港口十分繁忙,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貨物以及隨船而來的人員在此地聚集,為了杜絕黑死病的傳播,拉古薩要求入港的船只和商隊,要在附近的島嶼上待夠40天才可入境,這是人類最早的隔離檢疫措施。
醫院與14世紀的孤島自然是不能相比擬,想要避免醫院內部的感染和外擴,就需要做好一切看得見和看不見的流動控制?;蛟S你會聽過負壓病房,通過制造病房內外的氣壓差,使得空氣只能單向流動,確保進出時被污染的空氣不會擴散。這些被污染的空氣通過醫院專門的管道,層層過濾消毒后排除?;鹕裆?、雷神山醫院的建造制定了一套嚴格的分區和動線,通過三區兩通道分流醫患。工作區域按工作流程被分為污染區、半污染區、清潔區,為了避免感染將患者與醫護的通道完全分離開來,醫院內部包括氣流、垃圾清運、物品送餐都有各自的路線。在實現中國速度的前提是要保證兩山醫院使用者們的健康安全,這些都隱藏在醫院建造過程中的種種細節里。
在疫情前期大規模肆虐結束后,多城市開啟了一輪醫療基建熱潮,“平時用得著,疫時扛得住?!背蔀榱艘咔橛绊懴氯藗儗︶t院的新要求。2020年,國家衛建委、國家發改委聯合發布了《綜合醫院“平疫結合”可轉換病區建筑技術導則(試行)》,要求新建和改建的醫療設施從總體規劃、建筑設計、機電系統配置上,考慮平時和疫時的不同功能和快速轉換方案。
濟南市的山東省公共衛生臨床中心正是基于此技術導則建造而成,醫院的每個單棟樓宇都配備了可調整的負壓通風系統和可轉換的負壓ICU病房,醫院的康復花園也被設計為戰役預留地,預先埋設了醫用氣體管線接口、電器設備,疫情爆發時能夠快速搭建起方艙。
另外,在2020年底武漢的湖北省婦幼保健院門診樓旁新增了一棟發熱門診,這棟發熱門診嚴格按照三區兩通道設置,各區采用了獨立的通風系統,還增加了負壓病房、負壓手術室和PCR實驗室,能夠完成核酸等一系列查驗。平時一至三層為普通發熱門診和留觀病房,四至五層為檢驗和手術室。如果疫情來襲,這棟發熱門診將調整成抗疫模式,三至五層將啟動負壓設備,為不同區域設置有序梯度壓差。
如何發揮綜合醫院原有的醫療資源和組織管理體系,實現在疫時能快速轉換為可承擔抗疫重任的定點收治醫院,這不僅僅是醫療方面的難題,同時也是建筑行業的問題,如何在有限時間里進行資源調配、建筑改造預案設置、人員管理的上更是環環相扣,要想建造“平疫結合”的綜合醫院,我們還面臨著許多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