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過去融入未來,智能+傳統共同推進建筑未來
“現在工地年輕人越來越少了,他們可能會選擇其他行業,比如互聯網行業等。但很多年輕人不知道,現在工地上也有新職業了?!?997年出生的劉工已與工地“打交道”兩年多,選擇留在建筑行業的他,則是被這個行業的新變化所吸引。
“選擇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時候,沒想過這幾年行業變化那么大。我希望從書本學習到的專業知識和實際應用結合起來,學以致用并有所成就?!睉汛е鴫粝氲膭?/span>工主要負責機器人的測試及培訓一線建筑工人使用機器人。建筑領域的技術革新催生出新職業,也同時孕育著新機遇。原來由人工完成的部分危險、繁重的工作已交給智能機器人。只需要通過掌中的平板電腦,就能運程實時指揮地面整平機器人、地面抹平機器人、地庫抹光機器人進行有序作業。前兩年工地現場的智能化大多以單機作業,如今已逐步實現多機協作的高效模式。智能建造行業正悄然興起,拉開了中國新興職業的冰山一角,與“80后”“90后”相比,“95后”“00后”應屆畢業生的就業觀念更為新潮,他們不再執著于“鐵飯碗”,而是更青睞于新興職業,大膽擁抱新職業,尋找新機遇。
基于目前我國建筑業的現狀分析和政策導向,建筑業推進智能建造已經是大勢所趨,重點體現出以下幾個方面:
一、建筑業要走高質量發展之路,必須要做到4個轉變:①從數量取勝轉向質量取勝;②從粗放式經營轉向精細化管理;③從經濟效益優先轉向綠色發展優先;④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實現這些轉變,智能建造是重要的手段。
二、工程品質提升的需要,進入新時代,經濟發展的立足點和落腳點是最大限度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其中工程品質提升是大部分公眾的重要需求,工程品質的品是人們對審美的需求,質是公益性、功能性以及環境性的大質量要求,推進智能建造是加速工程品質提升的重要方法。
三、改變建筑業作業形態的有力抓手,建筑業屬于勞動密集產業,現場需要大量的人工,如何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改善作業條件,減輕勞動強度,盡可能多的利用建筑機器人取代人工作業,已經成為建筑業尋求發展的共識。
四、提升工作效率,推動行業轉型升級的必然,目前建筑業勞動生產率不高,根本原因是缺少建造全過程全專業、全參與方和全要素協同實時地管控智能建造平臺的高效管控和運作,缺少便捷實用和高效作業的機器人施工。
五、實現零距離管控工程項目的力氣,借助互聯網和物聯網等信息化手段,推進智能建造充分發揮信息共享優勢。
世界正進入以信息產業為主導的經濟發展時期,我們要推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做大做強數字經濟,如果不了解這個大的趨勢,做出相應的改變,建筑行業部分從業者在未來可能會被淘汰,住建部13個部門明確提出了推動智能建造與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的指導思想和措施,首先是建筑生產的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的轉型,要從科研設計、生產加工、施工裝配、運營維護等全產業鏈進行智能融合,打造中國建造的升級版,具體措施包括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未來的房子可能類似于我們小時候玩的積木,可以從一個地方搬到另外一個地方,不動產可能會變成動產,積極推廣建筑機器人作為基建狂魔,我國在通用機械、架橋機和造樓機等,智能化施工裝備研發應用方面,已取得顯著成效,但在構配件生產、現場施工等方面,建筑機器人的應用尚處于起步階段,還沒有大規模應用,作為新時代的建筑行業從業者,選擇可能大于努力,不看清大勢,可能會被機器所取代。
當下,新興職業已成為吸納就業的“蓄水池”之一。在建筑行業的發展中,這些智能建造產業技師同樣處于重要位置,“從過去融入未來”的接力棒,將由這些與智能建造一同成長的年輕人傳向未來。